
刘胥 (?―前54年),汉武帝刘彻第四子,燕剌王刘旦同母弟,母李姬。元狩六年(前117年),与刘闳、刘旦同日册封,刘胥为广陵王。好倡乐逸游,力能扛鼎,空手能搏猛兽。动作无法度。以不得为汉嗣,使女巫下神祝诅。宣帝即位,继续使女巫祝诅害帝。五凤四年事发自杀。谥厉。
生平经历
封王与性格特质
刘胥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 117 年)被封为广陵王,封地在今江苏扬州一带。史载他身材高大、体魄强健,“好倡乐逸游”,且有 “力扛鼎” 之勇,能空手与熊、野猪等猛兽搏斗,性格鲁莽而放纵。
两次谋夺帝位失败
第一次:汉昭帝继位后
汉武帝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汉昭帝)为帝,刘胥心有不服,暗中诅咒昭帝早死。他利用楚国巫祝诅咒之术,“使女巫李女须祝诅”,企图通过巫术促成昭帝驾崩,自己伺机继位。
第二次:诅咒事件败露
汉昭帝元凤年间(前 80 年 — 前 75 年),刘胥的诅咒行为被人告发,但昭帝念及亲情未予深究。至元平元年(前 74 年),昭帝病逝,刘胥本以为机会来临,却因霍光等大臣迎立昌邑王刘贺(后被废)、汉宣帝刘询,再度落空。
自杀身亡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 66 年),刘胥诅咒之事再次败露,朝廷派人查究。刘胥深知罪责难逃,在狱中自缢而死,封国被废除,史称 “广陵厉王”。
文学成就
刘胥的文学记载极少,唯一留存的作品是其临终前所作的 《瑟歌》(又称《广陵王歌》)。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他在自杀前 “置酒显阳殿,招宾客子弟饮,作歌曰”:
欲久生兮无终,长不乐兮安穷!
奉天期兮不得须臾,千里马兮驻待路。
黄泉下兮幽深,人生要死,何为苦心!
何用为乐心所喜,出入无悰为乐亟。
蒿里召兮郭门阅,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
此歌以直白的语言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求而不得的悲叹,充满绝望之情,被明代学者王世贞评价为 “感慨激烈,有《离骚》之意”。尽管文学价值不及同时期的司马相如、班固等人,但作为宗室贵族的临终绝笔,仍具一定史料与情感表达价值。
历史影响
折射汉代宗室权力斗争
刘胥的两次诅咒事件,反映了汉武帝之后宗室成员对皇权的觊觎,以及霍光等权臣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强化。他的失败表明,西汉中后期宗室势力已难以撼动皇权,巫术诅咒等极端手段成为边缘宗室试图改变命运的无奈选择。
巫蛊之祸的延续影响
刘胥事件与汉武帝时期的 “巫蛊之祸”(前 91 年)一脉相承,显示巫术在汉代宫廷斗争中的长期渗透。其结局也印证了汉代对巫蛊行为的严厉打击,进一步巩固了 “巫蛊入罪” 的法律传统。
历史评价
史书中的负面形象
《汉书》称刘胥 “动作无法度”,批评其行为放纵、缺乏政治智慧,将其定位为 “狂悖” 的宗室代表。
唐代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时直言:“胥本无德,又好倡乐,而靦然欲干天位,此其所以败也。”
性格与时代的悲剧
刘胥的悲剧源于其自身的野心与能力的不匹配:他空有武力与鲁莽,却无政治权谋,最终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同时,汉武帝 “推恩令” 实施后,宗室权力被大幅削弱,刘胥的挣扎亦折射出西汉中后期同姓诸侯王的普遍困境。
文学形象的补充
在后世文学中,刘胥常被用作 “野心落空” 的典型。如宋代诗人陆游在《读史》中写道:“刘胥空饱死,英布肯生降?” 以刘胥的结局对比英布的抉择,感慨命运无常。
总结
刘胥作为汉武帝之子,一生困于权力欲望与时代局限,其生平是西汉宗室政治的缩影。他的文学作品虽少,却以悲剧性的生命历程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班固在《汉书》中以 “胥既见 fulu,丧国云乎哉!” 评价其结局,既批判其行为失当,亦暗含对宗室命运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