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尤

李尤

李尤(约 44 年 — 约 126 年),字伯仁,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是东汉时期的文史学家。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司马相如、扬雄之风,拜兰台令史。安帝时迁谏议大夫,受诏与刘珍等撰《汉记》。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尤上书谏。顺帝立,迁乐安相。卒年八十三。

生平经历

年少成名:李尤年少时就以能文著称,曾撰写《蜀记》。

受召入京:汉和帝时,侍中贾逵推荐他,称其文章有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于是被召至京城洛阳,撰写《函谷关》《辟雍》《德阳殿》《平乐观》《东观》等诸观赋、铭,随后拜为兰台令史。

仕途起伏:安帝时,李尤担任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后来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李尤上书谏争。顺帝即位后,他迁任乐安相,最终享年八十三岁。

文学成就

文体多样:著有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等二十八篇。尤其喜爱 “铭” 这种文体,著有一百二十首铭,当时有 “门阶户席,莫不有铭” 的说法。

代表作品:其赋作有《函谷关赋》《东观赋》等,不过大多为残文。诗歌方面,《九曲歌》的残句 “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壮(一作力)士翻日车” 较为有名。

历史影响

文献整理:在东观主管国家藏书、校书事务,招募刘珍、马融、刘騊騟等儒生校订编正五经、诸子传记、文艺百家等典籍,对东汉官府藏书的整理有着突出贡献。他与刘珍合编《汉纪》,与刘騊騟合修《建武以来名臣传》。《东观汉记》在隋唐以前,与《史记》《汉书》并列为三史,范晔的《后汉书》就是以《东观汉记》为底本编成的。

文学创作:李尤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东汉文学的体裁和内容,其大量的铭文创作,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历史评价

才力不足:《太平御览》卷五九○引《文章流别传》评价 “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符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而润色,言可采录”。《文心雕龙・铭箴》称 “李尤积篇,义俭辞碎”,《文心雕龙・才略》也说 “李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沈膇,垂翼不飞”,认为他的文章虽然有追求宏大的志向,但才力不足,内容单薄,文辞琐碎。

兰台杰才: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编有《李伯仁集》一卷,认为李尤是 “兰台文章之杰”,肯定了他在兰台任职期间的文学成就,其铭文中也有不少体要之作,在学习扬雄《百官箴》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两汉诗人
两汉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