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粲(177 年-217 年),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 之一,与曹植并称 “曹王”,以文才著称,尤其擅长诗赋与散文,其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反映社会现实,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与避乱荆州
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畅为东汉司空,父亲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自幼聪慧,博闻强记。
17 岁时,汉献帝迁都长安,王粲因才名受左中郎将蔡邕赏识,蔡邕曾 “倒屣迎之”,赞其才华。
后因长安战乱,王粲随族人流亡荆州,投奔刘表。但刘表因王粲相貌平平、身材短小而未重用,他在荆州滞留约 15 年,期间创作《登楼赋》等名篇,抒发怀才不遇与思乡之情。
归降曹操与仕途发展
208 年,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降曹,王粲随之归降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后赐爵关内侯。
曹操对其颇为器重,常与其同车出入,他还参与了曹魏政权的制度建设,如制定朝廷礼仪。
216 年,王粲随曹操征讨孙权,次年返回邺城途中病逝,年仅 41 岁。据《世说新语》记载,其好友曹丕率文人在墓前学驴鸣以送葬,成为文坛典故。
文学成就
诗赋创作: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
《登楼赋》:其代表作,以登荆州城楼所见之景抒怀,将个人失意与战乱流民之苦结合,语言清丽,情感深沉,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巅峰之作,开创了 “登楼” 文学母题。
《七哀诗》:存世三首,以第二首最著名,通过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等句,描写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风格沉郁顿挫,与曹植《七步诗》、曹操《蒿里行》并称建安诗史。
其他诗赋:《从军诗五首》记录随曹操征战的经历,气势豪迈;《槐树赋》《鹦鹉赋》等借物喻志,兼具辞采与思想深度。
散文与学术贡献
散文风格简洁流畅,代表作《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等,以理服人,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
参与整理东汉典章制度,著有《尚书问》《典略》等学术著作,对汉代经学与历史研究有一定贡献。
历史影响
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王粲与孔融、陈琳等 “建安七子” 共同推动了汉末文学从汉代大赋向抒情诗赋的转变,其作品体现的 “建安风骨”(刚健悲凉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审美标准。
文体创新的推动者:将乐府诗的叙事性与文人抒情结合,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其抒情小赋摆脱汉代大赋铺陈堆砌的弊端,为魏晋南北朝赋体发展奠定基础。
政治与文化参与:在曹魏政权中参与制度建设,其文学创作与政治活动结合,使建安文学兼具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历史评价
同时代评价: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认为其辞赋成就高于其他七子。
刘勰《文心雕龙》评:“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赞其为 “建安七子” 之首。
后世评价:
唐代杜甫称 “仲宣楼头春色深”,借王粲典故抒发漂泊之愁;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将其诗归入 “汉魏风骨”,肯定其历史地位。
近代学者刘师培认为:“王粲之文,取法孟坚,而流畅过之,故建安七子,粲实冠冕。” 强调其文才在七子中独树一帜。
王粲的文学成就因其亲历战乱的独特视角而兼具历史深度与艺术感染力,成为建安文学中连接汉代文学与魏晋文学的关键人物,对后世诗歌、辞赋创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