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岐 (约108—201)东汉京兆长陵人,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等职。因贬议宦官唐衡,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衡死乃出,三府并辟,拜并州刺史,坐党事免。灵帝时复遭党锢十余年。献帝时征拜议郎,迁太常。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赵岐年少时就对经学有深入研究,多才多艺,娶名儒马融的侄女为妻,但因鄙夷马融外戚的身份,不与他相见。他在州郡任职,以廉直且嫉恶如仇而闻名。三十多岁时,赵岐得了重病,卧床七年,以为自己将死,便对兄长交代后事,但后来病愈。
官场起伏:永兴二年(154 年),赵岐被司空房植辟为掾属,后又被大将军梁冀征辟。他曾提议二千石官员可为父母服丧,还为梁冀献上取舍求贤的方法,但未被采纳。之后他任皮氏县长,因讨厌宦官,弃职返回洛阳,被京兆尹延笃请为功曹。延熹元年(158 年),因得罪中常侍唐衡的兄长唐玹,赵岐被迫带着堂侄赵戬逃走,其家属和亲戚被唐玹诬陷杀害。赵岐开始了漫长的避难生涯,隐姓埋名在北海卖饼,后被安丘人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唐玹死后,赵岐得到大赦。延熹九年(166 年),他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赵岐被征拜为议郎,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辗转返回长安。
晚年出使:汉献帝迁都长安时,赵岐再拜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他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赵岐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朝廷就地拜他为太常。建安六年(201 年),赵岐在荆州去世,享年九十余岁。
文学成就
经学著作:赵岐著有《孟子章句》十四卷,为《孟子》最早的注本,释文通达,明白易晓。后经北宋孙奭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对后世研究《孟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学著作:他还著有《三辅决录》七卷,记述三辅地区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关中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全后汉文》还收录有其《厄屯歌》《蓝赋》《与友书》《遗令敕兄子》《临终敕其子》《三辅决录序》《孟子题辞》《孟子篇叙》等作品。
历史影响
经学传承:赵岐的《孟子章句》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汉代诸家《孟子》注中,唯有他的注本流传下来,为后人研究《孟子》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孟子思想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后世研究《孟子》大都奉他为圭臬。
文化贡献:《三辅决录》保存了大量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料,对于研究汉代三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内容。
历史评价
品德高尚:赵岐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操守。他廉直嫉恶,不与宦官等恶势力同流合污,即使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也不屈服,这种气节受到后人的称赞。
学术精湛:他在经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孟子》的研究,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他的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公认为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经学家。
忠诚爱国:赵岐晚年不顾年迈,积极为朝廷奔走,出使荆州说服刘表助修宫殿,为稳定汉室朝廷做出了一定贡献,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