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章(约前 200 年 — 前 177 年),西汉初年宗室、将领,汉高祖刘邦之孙,齐王刘肥次子。他出身王侯之家,以勇猛果断著称,在诛灭诸吕、拥立汉文帝的政治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后被封为城阳王。尽管史书中关于其文学成就的记载较少,但他的政治军事活动深刻影响了西汉初年的政局走向,被后世视为 “安刘功臣”。
生平经历
宗室出身与早年经历
刘章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王刘肥的次子,生母为姬妾(非嫡妻)。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刘氏宗室遭到压制。汉惠帝时期(前 195 年 — 前 188 年),刘章与兄长刘襄(齐哀王)、弟弟刘兴居俱在长安为质,被封为朱虚侯,娶吕后侄子吕禄之女为妻,实为吕后监控齐王家族的手段。
诛灭诸吕的关键角色
酒席立威:高后七年(前 181 年),吕后举行酒宴,命刘章为酒吏。刘章以 “臣将种也,请以军法行酒” 为由,当场诛杀一名逃酒的吕氏族人,震慑众人,史称 “朱虚侯行酒”。此事展现了他对吕氏专权的不满,也让吕后意识到刘氏宗室的反抗意志。
联合齐王举兵:高后八年(前 180 年),吕后去世,吕氏家族(吕禄、吕产等)企图篡夺刘氏天下。刘章暗中联络兄长齐王刘襄,约其从齐国发兵西进,自己与弟弟刘兴居在长安作内应。他率先率兵诛杀吕产(吕氏集团核心人物),后又捕杀吕禄,为诛灭诸吕集团奠定基础。
拥立文帝与封王:诸吕之乱平定后,刘章本期望兄长刘襄能被拥立为皇帝,但功臣集团(周勃、陈平等)担心齐王势力过大,转而拥立代王刘恒(汉文帝)。为安抚刘章兄弟,文帝封刘章为城阳王(封地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食邑万户,但剥夺了他原本许诺的齐国封地(原计划以齐郡作为奖赏)。
晚年与去世
受封城阳王后,刘章虽贵为诸侯王,但对文帝的安排心怀不满,加之早年征战劳累,于汉文帝三年(前 177 年)郁郁而终,年仅约 23 岁(一说 33 岁)。其城阳国历经西汉十一代君主,直至王莽时期才被废除。
文学成就
史书中未见刘章有文学作品传世,《汉书・艺文志》亦未收录其著作。他的身份以军事将领和宗室为主,主要活动集中于政治斗争与军事行动,而非文学创作。后世学者推测,其作为汉初宗室,可能接受过基本的贵族教育(如《诗》《书》等),但未有文学成就记载,故文学史上影响甚微。
历史影响
诛灭诸吕,稳定刘氏江山
刘章在诸吕之乱中的果断行动直接扭转了吕氏篡权的危机,避免了西汉初年政权的颠覆。他诛杀吕产、吕禄的举动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 “安刘社稷者,朱虚侯也”,成为汉初宗室反抗外戚专权的标志性事件,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宗室与功臣集团的权力博弈
刘章的行动反映了汉初宗室(地方诸侯王)与中央功臣集团的复杂关系:一方面,二者联合诛吕;另一方面,功臣集团为巩固自身利益,刻意压制宗室势力(如剥夺刘襄、刘章的皇位继承权)。这种矛盾为后来景帝时期的 “七国之乱” 埋下伏笔,成为西汉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城阳国的政治象征意义
刘章受封的城阳国虽非核心封国,但其家族延续百余年(前 179 年 — 公元 6 年),成为西汉中后期宗室势力的代表之一。王莽篡汉时,城阳王刘俚(刘章后裔)率先起兵反对,体现了刘章家族对刘氏皇权的长期认同。
历史评价
史书与后世的肯定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称刘章 “勇而有谋”,尤其肯定其诛杀吕产的决断,认为 “天下由此知刘氏之不可易”。
班固:《汉书》评价其 “雄杰自奋,旧居藩辅,外无尺寸之柄,内无萧、曹之助,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常之业”,强调其仅凭宗室身份力挽狂澜的功绩。
后世评价: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将刘章与三国时期的曹彰对比,称其 “勇而能断,类魏任城王”,视为宗室中 “救时之英雄”。
争议与局限性
权力动机的质疑:部分学者认为,刘章诛吕的根本目的是为兄长刘襄争夺皇位,而非单纯 “忠君”。他在事成后对文帝的不满,反映了宗室对权力的野心。
政治格局的短视:刘章虽成功诛吕,但未能阻止功臣集团主导朝政,导致汉初宗室势力逐渐被中央边缘化。其行动更多体现为军事冒险,而非系统性的政治规划。
总体而言,刘章以 “勇烈” 形象载于史册,其功绩集中于军事与政治斗争层面,是西汉初年宗室力量的杰出代表。尽管缺乏文学成就,但其在诛吕事件中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汉初历史转折的标志性人物,后世对其评价以肯定为主,视其为 “挽救刘氏天下的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