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郑玄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 年),自幼聪慧,八九岁能计算乘除法,13 岁诵读五经,还喜欢天文学,掌握一些方术。18 岁被推举为乡官啬夫,后晋为乡佐,但他志在学术,常到学宫读经。145 年,北海相杜密将其调到北海郡就职并让其在太学就学。郑玄先后师从今文经学博士第五元先和古文经学家张恭祖,学习了诸多经典。160 年,他经卢植介绍,投奔古文经学大师马融门下,因善于算术得到马融重视。
归乡授徒与党锢之祸:166 年,郑玄辞别马融回归故里,后因家贫客耕于东莱,此时他已闻名天下,弟子众多。168 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郑玄受牵连被禁锢。他开始隐居,集中精力注释经文,完成了《周礼》《礼记》《仪礼》等书的注释工作,并撰写了《六艺论》《答临孝存 <周礼> 难》等论著。
拒绝出仕与避难: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党锢取消,但郑玄继续隐居。此后,何进、三司府、袁隗等多次征辟他为官,他都借故婉拒。189 年,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郑玄到不其山避难,在此期间为《古文尚书》《毛诗》《论语》作注,还撰写了《毛诗谱》《仲尼弟子目录》。后来他又逃至徐州,受到陶谦、孔融的礼遇。
晚年与病逝:196 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途中遇到黄巾军。197 年,袁绍召郑玄赴冀州,席间郑玄对答如流,让宾客叹服。袁绍举荐他为茂才、左中郎将,他都婉拒。198 年,汉献帝征召郑玄为大司农,他在家拜受后,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199 年,袁绍与曹操对峙,袁绍令袁谭遣使郑玄随军,郑玄不得已抱病行至元城,病重不能行,仍坚持注《周易》,200 年六月,郑玄卒于元城沙鹿。
文学成就
经学成就:郑玄一生遍注群经,是汉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 “郑学” 为两汉时期 “天下所宗” 的儒家学派,结束了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长期纷争的局面。他校注了《周易》《尚书》《毛诗》等众多经典,著有《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等,共 200 余万字。其经学以礼学最为突出,将《周礼》《仪礼》《礼记》融会贯通,形成 “三礼之学”,以 “礼” 为宗,将其他经义纳入礼学阐释系统,为后世礼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献学成就:郑玄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文献,以及大量纬书和法律文献。在校勘学方面,他辨章六艺、注述旧典、广罗异本等,涉及校勘学的各个方面;在训诂学上,其注释注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在目录学方面,叙次篇目有突出创见。
历史影响
经学传承:郑玄的注疏被奉为经典,成为后世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郑学” 影响深远。晋元帝时修学校,设立的五经博士中郑注占六人,今文经学的传承曾一度中断,清代中叶后今文经学复兴也依赖于郑玄所著经典。
学术方法: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如广纳各家之长、注重实证考证、强调学以致用等,影响了无数后世学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教育:郑玄晚年开馆授徒,培养了大批经学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和注释,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历史评价
当时评价:郑玄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尊称为 “郑公”。孔融称他为 “郑公”,并让高密县设立 “郑公乡”,扩建梓桐村大门为 “通德门”。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赞誉他为 “经神”“经学皇帝”“一代儒宗”“经师儒宗” 等,肯定了他在经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他被视为中国儒家经学继孔子之后的第一人,其学问和品德成为后世学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