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战国中期),本名失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称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是孙武(《孙子兵法》作者)的后裔,师从鬼谷子,与庞涓为同窗,后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以卓越的军事谋略闻名,著有《孙膑兵法》。

生平经历

师从鬼谷子与同窗之隙

孙膑与庞涓一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涓先下山,成为魏国将军,但自愧才能不及孙膑,于是设计陷害:假意邀请孙膑到魏国,却以 “通齐” 罪名对其施以膑刑(砍去膝盖骨)并软禁,企图让其无法施展抱负。

逃亡齐国与崭露头角

孙膑忍辱负重,后经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营救,藏身于齐国贵族田忌门下作门客。他通过 “田忌赛马” 的策略(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展现了灵活的博弈思维,得到齐威王赏识,被拜为军师。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 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采用 “围魏救赵” 的战术,不直接救援赵国,而是率军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庞涓回援,中途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此役成为中国战争史上 “避实击虚” 的经典战例。

马陵之战(公元前 341 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孙膑再次使用 “围魏救韩” 策略,率军攻魏。他通过 “减灶诱敌” 之计(逐日减少军队做饭的灶数,制造齐军逃亡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在马陵道(今山东郯城)设伏,以强弩射杀庞涓,大败魏军,魏国从此衰落。

晚年与著书

马陵之战后,孙膑的事迹记载渐少。一说他功成身退,隐居著书;另一说他继续辅佐齐国,但史料未详。其军事思想集中于《孙膑兵法》,该书失传千年,直至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才重见天日。

文学成就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继承与发展孙武思想:孙膑在《孙子兵法》基础上,结合战国时期战争特点(如步兵为主、城池攻防增多),提出 “必攻不守”“因敌而制胜” 等新理论,强调灵活用兵和掌握主动权。

重视民心与士气:提出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还需 “得民心”“励士气”。

战术创新:详细论述了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伏击战” 等具体战术,强调 “以寡击众”“以弱胜强” 的条件和方法。

文献价值

《孙膑兵法》出土前,学界曾质疑其是否为独立著作(有观点认为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汉简的发现证实了其存在,填补了战国军事史的空白,与《孙子兵法》并称为 “孙氏双璧”。

历史影响

军事思想的深远影响

孙膑的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 等战术被后世兵家广泛借鉴,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 “声东击西”、邓艾的偷渡阴平,均可见其思想痕迹。

他提出的 “势”(利用地形、士气等客观条件创造优势)和 “变”(灵活应变)理论,成为中国军事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战国格局的影响

马陵之战使魏国失去霸主地位,齐国崛起为东方强国,为后来秦齐并立的格局奠定基础。

孙膑的胜利间接推动了战国中期诸侯兼并的加剧,加速了统一趋势。

文化符号的形成

“孙膑与庞涓” 的恩怨故事成为民间 “智慧与阴谋” 的经典叙事,被改编为戏曲、小说(如《东周列国志》),其 “膑刑” 经历也成为 “忍辱负重成大事” 的象征。

历史评价

兵家圣手的肯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虽未直接评论孙膑,但将其与孙武、吴起并列,可见其地位。

唐代武庙将孙膑列为六十四将之一,宋代《十七史百将传》亦收录其名,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智慧与权谋的双面性

正面:孙膑以 “膑刑之身” 逆袭复仇,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的军事智慧,被视为 “逆境成才” 的典范。

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 “减灶诱敌” 利用了庞涓的猜忌心理,虽胜之有道,却也暗含兵家 “兵不厌诈” 的残酷性,反映了战国时期 “诡道” 思想的盛行。

军事理论的贡献者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孙膑将孙武的军事哲学具体化、实战化,其著作是研究战国军事制度、战术演变的关键史料,对当代军事理论和商业竞争策略(如 “蓝海战略” 中的差异化思维)亦有启发。

总结

孙膑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膑足囚徒到军事统帅,他以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谋略改写了战国历史。其军事思想既继承了孙武的哲学高度,又贴合战国中期的战争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史书对其生平记载简略,但其留下的战术经典和理论遗产,至今仍在军事、商业、文化等领域焕发着生命力。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先秦诗人
先秦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