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龙(约公元前 320 年 — 公元前 250 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以提出 “白马非马”“坚白石二” 等诡辩命题闻名,强调概念的独立性与名实之辨,其思想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存著作《公孙龙子》,收录其主要哲学论述,是研究名家思想的核心文献。
生平经历
活动时期与政治背景
公孙龙生活于战国中后期,正值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曾在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为客卿,参与政治辩论,以善辩闻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他曾与孔子后人孔穿、魏国公子魏牟等学者辩论,力主 “白马非马” 之说,折服众人。
思想交锋与学派地位
名家学派以 “正名实” 为核心,探讨名(概念)与实(客观事物)的关系。公孙龙作为后期名家代表,继承并发展了惠施的 “合同异” 思想,但更侧重 “离坚白”(强调概念的差异性),形成独特的逻辑体系。
他反对将名实简单对应,主张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论辩常以违反常识的命题引发讨论,虽被时人视为 “诡辩”,却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深化。
晚年与著述
公孙龙晚年离开平原君,退隐著书。其思想主要收录于《公孙龙子》,原书 14 篇,现存 6 篇(《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余散佚。书中以对话体展开论述,展现其严密的思辨风格。
文学成就:名辩思想与逻辑体系
1. 核心命题与哲学贡献
白马非马:
公孙龙认为 “白马” 与 “马” 是不同概念:“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马论》)他强调 “马” 是抽象的形状概念,“白马” 则包含颜色与形状,二者内涵、外延不同,不能等同。这一命题揭示了名(概念)的层级性,触及逻辑学中的 “种属关系”,但因过度强调概念分离,被批评为诡辩。
坚白石二:
认为 “坚”(触觉)与 “白”(视觉)是石头的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被感知(“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故 “坚”“白” 与 “石” 可分离,提出 “离坚白” 论。此说探讨感官认知的局限性,强调概念的独立性,蕴含认识论的深刻思考。
指物论:
提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认为客观事物(“物”)通过概念(“指”)被认知,但概念本身并非事物,二者存在差异。这一论述涉及语言哲学中 “能指” 与 “所指” 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符号学思考之一。
2. 逻辑学与方法论价值
公孙龙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运用二分法(如区分 “马” 与 “非马”)、反证法(如假设 “白马是马” 推出矛盾)等方法论证命题,其论辩过程展现了类似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轨迹。
他提出 “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论》),主张通过明确概念(“名”)与实际(“实”)的关系来治理国家,将逻辑学与政治哲学结合,体现名家 “经世致用” 的一面。
历史影响
对中国逻辑学的奠基作用
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源头,其对概念、命题、推理的系统探讨,填补了先秦哲学中逻辑方法论的空白。汉代学者刘向称其 “正名实,化天下”,唐代学者杨倞认为其 “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推动了论辩术的发展。
其思想影响了后期墨家(如《墨经》对 “名实” 的辩证论述)、荀子(《正名》篇批判吸收名家观点),甚至魏晋玄学的 “言意之辨”。
哲学与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公孙龙的 “离坚白” 与惠施的 “合同异” 形成名家内部的两大流派,前者强调事物差异,后者侧重事物统一,共同构成对先秦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深刻反思。
其命题虽常被视为 “诡辩”,却打破常识思维的局限,迫使人们反思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哲学思辨的深化。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评价:“公孙龙之论,皆就逻辑上立言,非就实际立言也。”
文化与方法论的深远遗产
公孙龙的论辩方法被后世文学、史学吸收,如《史记》中 “鸿门宴” 的对话描写,暗含逻辑攻防;唐代柳宗元《桐叶封弟辩》等议论文,亦可见名辩思维的影响。
现代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古代 “语言哲学” 的先驱,其思想与西方分析哲学(如罗素的 “摹状词理论”)存在跨时空的共鸣,成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案例。
历史评价
历代学者的争议性评价
肯定其逻辑贡献:
西晋鲁胜《墨辩注序》称:“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 肯定名家对逻辑规范的意义。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 说 “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纯逻辑的论证”,推动了中国哲学的 “方法论自觉”。
批判其诡辩倾向:
荀子称其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荀子・非十二子》),认为其脱离实际,流于文字游戏。
汉代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批评:“公孙龙著坚白之论,析言剖辞,务曲折之言,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
现代视角的再评估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公孙龙的思想虽存在将概念绝对化的倾向,但其对逻辑形式的探索具有划时代意义。如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公孙龙的学说,实是中国哲学中讲辩最详的。”
其 “白马非马” 等命题被视为语义悖论的早期案例,启发了逻辑学、语言学对 “名实缝隙” 的研究,甚至在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领域具有潜在参考价值。
总结
公孙龙作为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以惊世骇俗的辩题挑战常识,以严密的逻辑推演开拓哲学新界。他的思想虽因 “诡辩” 争议而长期被边缘化,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中罕见的 “思辨之光”。从 “白马非马” 的概念游戏到 “正名实” 的政治理想,公孙龙的学说不仅是战国哲学多元性的缩影,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具现代性的思想遗产,值得在哲学、逻辑、语言等多重维度上重新审视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