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唐寅明代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 一作:忘了;虚负 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雨水击打梨花,我紧紧闭上深门,

孤枕上辗转难眠,消受着这暮春黄昏。

愁绪堆积,如同满院凋零的梨花,

从清晨到傍晚,雨丝纷纷,更添伤神。

深闭的门儿关住了寂寞青春,

辜负了美好时光,虚度了青春光阴。

想写一封书信寄托相思,

可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

纵然写成,又该寄向何处去寻?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深闭门:紧闭门户,暗示主人公闭门独居、隔绝外界的状态。

孤衾(qīn):孤独的被子,代指独眠。

消魂:形容极度悲伤,“消魂” 一词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朝来寒雨晚来风:化用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借风雨摧残花木,暗喻青春流逝、人生坎坷。

无那(nuó):无奈,无法排遣。

难将此意,说与他人: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的含蓄笔法,写相思难以言说的苦闷。

赏析

以景写情,层层递进

首句 “雨打梨花深闭门”:开篇即营造压抑氛围,雨打梨花的凋零之景,暗喻主人公被命运摧残的青春;“深闭门” 既是物理空间的封闭,更是心灵世界的孤绝。

“孤衾冷,消魂”:通过触觉(冷)与心理(消魂)的双重描写,将孤独感推向极致,“消魂” 二字奠定全词悲戚基调。

“落尽梨花春又暮”:以花落春暮的自然规律,暗喻年华流逝不可逆转,“朝来寒雨晚来风” 进一步强化时光无情的摧折。

心理刻画细腻入微

“深闭重门萧索”:“萧索” 二字既写环境空寂,又写心境荒凉,门内门外皆成愁境。

“辜负光阴,虚负青春”:直抒胸臆,以重复句式强调青春虚度的悔恨,读来如泣如诉。

“欲写相思” 三句:从 “欲写” 到 “难将” 再到 “何处”,层层转折,将相思无处寄托的无奈推向顶点,比 “肠断白蘋洲” 更添绝望。

语言典雅,用典含蓄

全词化用李煜、范仲淹等前人诗意,却浑然天成。如 “朝来寒雨” 化用李煜伤春之叹,“消魂” 暗合江淹别情,既保留宋词的典雅韵味,又融入元曲的直白情致,体现明代文人词 “雅俗交融” 的特点。

末句 “何处” 以问句收束,余韵悠长,仿佛主人公的叹息飘散在风雨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创作背景

唐寅(唐伯虎)生活于明代中期,虽为 “吴中四才子” 之首,却一生坎坷:29 岁考中解元,次年因 “会试泄题案” 蒙冤下狱,从此绝意仕途,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潦倒。此词当作于其人生失意阶段,借闺怨题材抒发身世之叹 —— 表面写女子伤春怀人,实则以女子自喻,通过 “深闭门”“消魂”“虚负青春” 等意象,隐晦表达怀才不遇、光阴虚度的愤懑与无奈。明代文人常以香艳词笔寄托政治失意,此词即是典型。

简析

题材的双重性

表面是闺怨词,实则是自伤之作。唐寅将个人遭际融入传统女性抒情视角,以 “女子相思” 的外壳包裹 “士不遇” 的内核,这种 “性别错位” 的写法,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如屈原以 “香草美人” 喻君臣),但唐寅写得更直白、更痛切。

艺术特色的独特性

与唐寅其他 “狂放” 之作(如《桃花庵歌》)不同,此词以含蓄见长,通篇未提 “愁”“恨”,却通过雨、梨花、孤衾、深门等意象层层堆砌愁绪,堪称 “无一字写愁,却满纸是愁” 的典范。

结构上采用 “以景起,以情结” 的回环模式:开头 “雨打梨花” 是外景,结尾 “何处” 是心境,景与情首尾呼应,形成情感闭环。

文学史意义

此词体现了明代文人词的转型:相较于宋词的典雅含蓄,它更贴近市井情感(如 “虚负青春” 的直白叹息),同时保留文人的用典技巧,是雅俗文学交融的代表。唐寅以画家的构图思维入词(如 “雨打梨花” 的画面感),也为词境开拓了新维度。

这首词以闺阁之愁写人生之痛,既是一个天才文人对命运的悲鸣,也是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缩影。它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体的孤独与时代的压抑熔铸一炉,让后人透过 “雨打梨花” 的凄美意象,窥见一位天才在命运风雨中的凋零轨迹。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