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黄昏时分,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一匹瘦马驮着疲惫的旅人,在萧瑟的秋风中缓缓走在古老的驿道上。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一叶韵。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暗示旅人漂泊的困顿。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意象叠加,以景传情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并列九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无一字直接写 “愁”,却通过深秋黄昏的萧瑟景象,层层叠加出漂泊的孤独与凄凉。
对比手法:“小桥流水人家” 的温馨图景与 “古道西风瘦马” 的孤寂形成鲜明反差,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游子内心的孤苦。
语言凝练,音韵和谐
纯用名词组合(前三句),类似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的 “列锦” 手法,突破语法逻辑,以视觉画面直接撞击心灵,堪称 “意象蒙太奇”。
末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 “西下” 的动态与 “天涯” 的静态呼应,“断肠” 二字直抒胸臆,收束全篇,情感如江河决堤,极具冲击力。
时空交融,意境深远
空间上:从近景(枯藤、老树)到中景(小桥、人家)再到远景(古道、天涯),视野由狭至广,暗示游子漂泊之远;
时间上:“昏鸦”“夕阳” 点明黄昏时刻,呼应 “断肠人” 的日暮途穷之感,营造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古典乡愁母题。
创作背景
马致远生活于元代中后期,一生经历坎坷:早年热衷功名,却因元代科举长期停废而仕途失意,中年曾短暂担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不满现实,退隐江湖。此曲当作于其漂泊江南时期,他将自己长期漂泊的羁旅愁思,融入深秋暮色的意象之中,既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也道尽了古代文人普遍的天涯漂泊之叹。元代文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这种 “断肠” 之痛更具时代普遍性。
简析
题材的经典性
以 “秋思” 为题,继承了宋玉《九辩》“悲秋” 的文学传统,又突破传统诗词的雅化倾向,以散曲的通俗语言写游子乡愁,成为元曲 “秋思” 主题的巅峰之作。
文学史地位
被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誉为 “秋思之祖”,其 “列锦” 手法与意象经营影响深远: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此曲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并以 “断肠人在天涯” 为 “有我之境” 的典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元曲的文体特征
此曲体现了元曲 “俗中见雅” 的特点:意象取自市井乡野(藤、树、鸦、马等),语言直白如口语,却通过艺术提炼,升华为超越时代的人类共通情感,堪称 “化俗为雅” 的典范。
这首小令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一幅 “天涯游子图”,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元代文人精神困境的缩影。它以景语写情语,以有限的意象承载无限的愁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 “乡愁” 母题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