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如果能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甜蜜、温馨、深情和快乐,又怎么会出现像班婕妤那样因秋扇被弃的情况呢?本应相亲相爱的人,为何如今却相离相弃?如今你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本来就容易变心。
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的清夜中盟誓,即使后来面临诀别,明皇听到《雨霖铃》曲也不生怨意。可你又怎能比得上那薄情的唐明皇呢?他至少还与杨贵妃有过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誓言啊。
注释
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词双调五十六字。
拟古决绝词:古辞《白头吟》有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元稹有《古决绝词》三章,故词题有 “拟古” 二字。“决绝词” 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柬友:另作 “拟古决绝词”。“柬” 是给…… 信札的意思。通常认为这个朋友是指纳兰容若的知己顾贞观,但也有说法认为 “友” 理解为友人更为恰当,不一定特指友情,也可能是用来劝慰友人在某些问题上不可过于执拗。
“何事” 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 “妾身似秋扇”,后常用 “秋风团扇” 意象比喻妇人因年老色衰而见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却道” 句:看似白话,实为用典,语出南朝齐谢朓《同王主簿怨情》后两句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汪元治本《纳兰词》误刻后句 “故心人” 为 “故人心”,这一错误常被现代选本沿袭。
“骊山” 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泪雨” 句:安史乱起,唐玄宗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相传途中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
薄幸:薄情。
“比翼” 句:唐白居易《长恨歌》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赏析
情感表达: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假托失恋女子的遭遇,抒写了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情感哀怨凄婉、屈曲缠绵。开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将人们带入对美好初恋的回忆,然而现实却是 “何事秋风悲画扇”,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凸显出女子被弃后的哀怨。“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既写出女子对对方变心的怨恨,又有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下阕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怨,即使面对生死诀别,杨贵妃也不生怨意,而自己所遇之人却轻易变心,更显其薄情。
艺术手法:大量运用典故是这首词的显著特点,如班婕妤的 “秋风团扇” 之典,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子被弃的命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女子所遇之人的薄情。此外,词中 “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 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使全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词的语言流畅自然,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 等句,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富有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纳兰性德以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可能是写给友人顾贞观,以劝慰友人在交友或其他方面不可过于执拗。另一种说法认为,词中借用汉唐典故抒发 “闺怨” 之情,是纳兰性德对自身爱情经历的一种感慨,可能他在感情上有过类似被辜负或无奈的经历,借词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哀怨。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纳兰性德对当时社会中一些人情凉薄、感情易变现象的感慨和批判,通过拟古决绝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简析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情感、巧妙的用典和独特的意境,成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它表面上是一首闺怨词,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但背后可能蕴含着更深层的寓意,如对友情、爱情或人生的思考。“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对美好事物最初状态的向往和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全词格调凄婉,体现了纳兰性德词风的婉约细腻,同时又富有哲理,引发读者对感情、人生等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