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甯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姓始祖,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生平经历
寒微出身与早年游历
宁戚家境贫寒,早年以放牧为生,但勤奋好学,熟读《诗经》《尚书》等典籍。为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周游列国,最终抵达齐国。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在齐国边境以牛车运货时,仍 “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遇齐桓公:从牧竖到上卿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 688 年),宁戚因击牛角高歌引起齐桓公注意。桓公认为其歌声中蕴含治国大略,遂召见并与之交谈。宁戚以 “霸王之术” 游说桓公,提出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等主张,深得桓公赏识,被任命为大夫,后升任上卿。
辅佐桓公成就霸业
宁戚在齐国主要负责外交与经济事务:
外交方面: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宋国、卫国等诸侯国,以卓越的辩才促成会盟,巩固齐国霸主地位。
经济方面:主张 “尽地力之教”,鼓励垦荒、发展农业,并改革税收制度,增强齐国国力。
政治方面:与管仲、鲍叔牙等共同辅佐桓公,推行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的和平霸主策略,奠定春秋首霸基础。
身后争议与传说
宁戚的卒年未见明确记载,一说其病逝于齐国任上,一说归葬于卫国。后世流传其 “饭牛歌” 典故(如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成为寒士自荐求仕的象征。
文学成就
宁戚的文学作品今多散佚,仅存少量诗歌与言论见于先秦典籍:
《饭牛歌》:寒士的呐喊
宁戚叩牛角而歌的《饭牛歌》(又称《扣角歌》)是其代表作,歌词以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 开篇,借咏叹身世抒发对贤君明主的渴望,风格质朴刚健,情感炽烈,被明代冯惟敏誉为 “千古奇歌”。
该诗开创了 “以歌言志” 的文学传统,对汉代乐府诗及后世怀才不遇主题的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政论与散文残篇
宁戚的政治主张散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书中,如《管子・轻重甲》记载其与桓公讨论 “通货积财” 之策,语言简洁务实,体现先秦诸子的经世文风。
历史影响
打破 “世卿世禄” 的人才典范
宁戚以放牧出身跻身齐国卿相,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 “士阶层” 崛起的先河,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为后世 “选贤与能” 的人才制度提供了历史范例。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 “起穷巷,奋不休,遂相齐”,彰显其励志意义。
齐国霸业的重要奠基人
在经济上,他推行的垦荒、减税政策促进了齐国农业与工商业发展,为争霸奠定物质基础。
在外交上,他通过和平会盟手段提升齐国国际影响力,协助桓公实现 “以德服人” 的霸主理想,与管仲的 “法治” 形成互补。
思想文化的传承者
宁戚主张 “礼义治国”,强调道德教化与经济发展并重,其思想与管仲的法家理念相结合,形成了齐国 “礼法并用” 的治国模式,对后世儒家、法家思想的融合具有启示作用。
历史评价
历代政治家的推崇
齐桓公称其 “辩足以饰非,智足以决疑,仁足以得众,义足以矫邪”,肯定其综合才能。
三国时期曹操在《短歌行》中以 “宁戚叩牛,桓公闻之” 自比求贤若渴之心,将宁戚列为招纳贤才的典范。
宋代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称 “宁戚饭牛于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呼吁打破门第之见选拔人才。
文学界的认可
唐代李白在《梁甫吟》中咏叹 “宁戚未遇韩康伯,白首相随草路中”,以宁戚自喻怀才不遇之情。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收录《饭牛歌》,评价其 “音节悲壮,声泪俱下,想见古来贤士困穷无聊之况”。
民间形象与纪念
宁戚在民间被视为 “寒门逆袭” 的象征,山东、河南等地有 “宁戚饭牛处”“宁戚冢” 等遗迹。后世戏曲(如元杂剧《宁戚饭牛》)亦常以其故事为题材,演绎寒士遇合明君的传奇。
总结
宁戚以 “饭牛叩角” 的传奇经历,成为春秋时期 “唯才是举” 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政治实践不仅助力齐国成就霸业,更以寒士逆袭的典范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壁垒,其思想与文学作品则展现了先秦士人 “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精神。尽管史料记载有限,但其历史影响跨越两千余年,至今仍被视为人才选拔与励志奋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