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生平经历
李群玉生性旷达,长以吟咏自适,本不乐仕进。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他 “一上而止”。之后在家乡与堂兄李宣古创办 “文山书院”,收徒讲学,赋诗著文。唐武宗会昌中,裴休观察湖南,李群玉入其幕府,受到礼遇和尊重。在裴休推荐下,他背着古琴,携诗作三百首徒步到长安,向唐宣宗呈献《进诗表》。唐宣宗称赞其诗 “异常高雅”,授弘文馆校书郎。但三年后,因不满官场束缚与黑暗,且失去裴休等后盾,他辞职离京,后复东游,卒于洪州。
文学成就
诗歌数量与体裁丰富:李群玉著有诗前集 3 卷,后集 5 卷。《全唐诗》收录其诗共 263 首,据岳麓书社《唐代湘人诗文集》,他现存诗 268 首、文 1 篇、残句 4 则,其诗作体裁多样,涵盖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风格清新自然与情感真挚:其诗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如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作,善于捕捉自然之美,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有的则情感真挚深沉,如表达思乡、怀人、感怀身世等情感时,往往情真意切,能打动人心。如《湖寺清明夜遣怀》中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将愁绪与春夜景色相融合,意境深远。
继承和发展屈宋文风:他 “崇师屈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屈原、宋玉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情怀,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历史影响
李群玉是澧县第一位登上全国诗坛且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唐代诗人,对湖南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诗歌丰富了晚唐诗歌的创作,为后世研究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他还是常德考察和记载 “长沙窑” 的第一人,其《石渚》一诗对研究长沙窑的历史和陶瓷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历史评价
《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 “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唐末周朴《吊李群玉》诗赞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高度评价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诗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