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生平经历
初出茅庐:曹操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他早年以 “举孝廉” 入仕,任洛阳北部都尉时,处死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后任顿丘令、议郎等职。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因讨伐颍川贼寇有功,升迁为济南相。
陈留起兵:董卓之乱时,曹操拒绝董卓举荐,改名逃回老家,散尽家财聚集士兵,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联军。曹操独自领兵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后曹操协助东郡太守王肱平定黑山贼,因功封为东郡太守,又在兖州讨伐黄巾军,收降三十余万,改编精锐为 “青州兵”。
逐鹿中原:曹操为父报仇征伐陶谦时,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变,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势力大减,后打败吕布,陆续收复失地。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都,开始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此后,曹操陆续消灭吕布、张绣等势力,占据徐州、河内郡等地。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先击败刘备,回头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策略,斩杀颜良、文丑,后在许攸的建议下,奇袭乌巢,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远征乌桓: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曹操趁机各个击破,占领河北。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开凿泉州渠与平虏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最终大败乌桓,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公孙康所杀。
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进一步统一天下,于是挥师南下,却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回北方,从此无力短期内再次大规模南征。
晚年称雄:此后曹操继续巩固北方统治,对内平定凉州马超、韩遂等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族。他被封为丞相、魏王,加九锡,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 20 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可分三类,一类关涉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被称为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如《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成大业的心情;还有一类是游仙诗。其诗歌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上慷慨悲凉,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推动建安文学:曹操对建安文学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以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大多与他有密切关系,“邺下文人集团” 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曹操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实行的屯田制、选拔人才的 “唯才是举” 政策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军事方面: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孙子注》等军事著作,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对后世军事家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他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更是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经济方面: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度,组织军队和流民进行农业生产,减免赋税,对恢复北方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北方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曹操被认为是 “治世之能臣”,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善于用人,唯才是举,网罗了大批人才为其所用。在经济上推行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学上,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战乱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负面评价:曹操也被称为 “乱世之奸雄”,他被指责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篡汉之嫌,其政治手段有时被认为过于权谋和奸诈。此外,他在战争中也有屠城等残暴行为,如征伐陶谦时屠戮徐州百姓,这也为后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