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防,字谒卿,后汉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防少习父祖学,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补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迁少府、大司农。防勤晓政事,所在有迹。十四年,拜司空(同御史大夫)。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与入仕
徐防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徐宣为汉元帝时期博士,父亲徐宪亦精通《易》学。徐防自幼继承家学,专攻《易》学与《孝经》,以 “设科条试” 的方式教授弟子,门下生徒众多,形成一定学术影响力。
东汉章帝时期,徐防被举为孝廉,初任郎官,后历任尚书郎、司隶校尉、魏郡太守等职。他在地方任上以严明吏治、重视文教著称,逐步积累政声。
中枢任职与仕途巅峰
和帝时期:徐防因熟悉典章制度,被调入中枢任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永元十四年(102 年),升任司空,进入三公之列。
殇帝与安帝时期:延平元年(106 年),殇帝即位,太后临朝,徐防与太尉张禹共同辅政,迁太尉,封龙乡侯。他在任期间主张 “遵修旧典,守而勿失”,强调维护传统制度与儒学权威,反对轻易变革。
晚年与致仕
安帝永初元年(107 年),徐防因灾异被弹劾,以 “灾异策免” 为由罢官,不久病逝于家中。其家族后世仍以儒学传家,子徐衡、孙徐璆均官至高位,延续了汝南徐氏的显赫地位。
文学成就
徐防的主要成就集中于经学与政治思想领域,文学创作传世较少:
经学贡献
徐防以研治《易》学闻名,尤其注重汉代今文经学的 “师法” 与 “家法” 传承。他曾上奏章帝,提出 “试博士必起于诵经,非圣法不信”,主张严格以儒家经典为标准选拔博士,规范经学教育体系,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推动了东汉中期经学教育的制度化。
奏议与政论
徐防留存的作品以奏议为主,如《陈博士选举疏》《上和帝疏》等,文风严谨朴实,强调 “复古守经”,主张通过维护儒家礼法稳定统治秩序。其奏议被《后汉书・徐防传》收录,成为研究东汉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史料。
历史影响
政治层面
作为东汉中期重臣,徐防历仕五帝,参与拥立安帝等重大政治事件,是外戚专权与儒学官僚共治格局下的代表性人物。
他提出的 “设科射策” 选士制度,完善了汉代太学的考试机制,强化了经学与仕途的结合,对后世科举制度有一定启发。
学术层面
徐防推动 “师法”“家法” 的严格化,巩固了今文经学在东汉的正统地位,但也被后世批评为 “拘守旧章,阻碍学术创新”。
其家族长期以儒学传家,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世家大族并列,成为东汉 “经学世家” 与 “门阀政治” 结合的典型,影响了魏晋时期的士族格局。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后汉书》称其 “世传儒学,致位公辅,信有以焉”,肯定其经学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匹配。
时人赞其 “谨慎周密,动合典章”,认为他是维护东汉传统制度的 “守成之臣”,在外戚专权的背景下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负面评价
部分学者认为徐防过于保守,缺乏改革精神。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评他 “循吏事而不知变,非社稷之臣”,指出其未能应对东汉中期的社会危机(如羌族叛乱、外戚干政)。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评价其奏议 “繁而无当”,认为其文风繁琐,思想缺乏创新。
后世定位
徐防作为东汉中期儒学官僚的代表,其一生体现了汉代 “以经治国” 的政治理念。尽管缺乏开创性成就,但其对经学教育与官僚制度的维护,客观上延缓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成为两汉儒学政治的缩影。
总结
徐防是东汉中期 “经术与仕途结合” 的典型人物,其政治生涯与学术主张紧密相连。他通过巩固经学正统推动了东汉教育制度的完善,但也因时代局限未能突破传统框架。作为汝南徐氏的奠基人,他的家族影响延续至魏晋,成为研究东汉士族崛起的关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