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笃(?— 约 78 年),字季雅,东汉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初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官宦世家,以辞赋见长,其作品风格雄浑,兼具史政思想,是东汉 “京都赋” 的先驱之一。
生平经历
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
杜笃先祖为西汉名臣杜周、杜延年,家族世代为官。他自幼博览群书,擅长文辞,但性格豪放不羁,早年因得罪美阳县令,被送京师狱中。
在狱中作《大司马吴汉诔》(诔文为哀悼文体),歌颂大司马吴汉功绩,文辞壮丽,获光武帝刘秀赏识,被释放并赐帛。
仕途起伏
出仕受阻:杜笃虽有文名,但因恃才傲物,不为权贵所容,长期未获重用,仅任郎中之类的低级官职。
投笔从戎与边疆经历:汉明帝时期,杜笃随中郎将窦固出击匈奴,曾至金城(今甘肃兰州)、陇西等地,写下《论都赋》等与边疆军事、政治相关的作品。后任车骑将军马防的从事中郎,随其镇压西羌叛乱,最终在军中去世。
文学成就
杜笃是东汉辞赋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以赋为主,兼及诔、颂、书、论等文体,现存文赋 20 余篇,收录于《全后汉文》。
《论都赋》:京都赋的典范
创作背景:东汉初定都洛阳,部分官僚主张还都长安,杜笃作《论都赋》反驳,强调洛阳的合法性与便利性,成为汉代 “京都赋” 的开篇之作。
内容与风格:赋中对比长安与洛阳的形胜、历史,以 “折以天命,拒以人力” 为核心论点,铺陈洛阳的礼制、经济与军事优势,文辞宏大,结构严谨,开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之先河。
边塞题材赋作
《吊比干文》与《首阳山赋》:借古喻今,以比干、伯夷、叔齐等先贤事迹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悲壮。
《大司马吴汉诔》:以四言韵文颂美吴汉功绩,语言庄重,被刘勰《文心雕龙》评为 “皆序哀情,而体制未弘”。
其他作品
论说文《明情赋》《答刘苍书》等,体现其政治见解,主张 “守文奉法,循礼安国”。
历史影响
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笃是东汉 “京都赋” 的开创者,其《论都赋》确立了以都城为题材的赋体范式,直接影响了班固、张衡等后世作家。
其边塞赋作将军事、地理与文学结合,为汉代边塞文学注入新题材,如 “述行赋”“纪功赋” 的萌芽。
思想与政治影响
《论都赋》强调 “天命” 与 “人力” 结合的治国观,反映东汉初期巩固政权的需求,为定都洛阳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政治宣传意义。
其作品中 “崇礼尚德” 的思想,契合东汉儒学兴盛的潮流,推动了文学与经学的融合。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赋 “辩发精微,镕冶经义”,肯定其思想深度与文辞技巧。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论都赋》“折以理而伸以势”,指出其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后汉书》本传:赞其 “博学而文”,称其作品 “温雅显融,既美且崇”。
争议与批评
因性格倨傲,时人批评其 “不修小节”“性颇疏荡”(《后汉书》),仕途不顺与其个性相关。
部分学者认为其赋作 “重辞藻而轻情致”,思想深度不及班固、张衡,但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后世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以 “杜氏文明” 自诩,其家族谱系可追溯至杜笃,可见杜氏文学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学者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录《杜笃集》,称其赋 “气体雄伟,亚于班固”。
总结
杜笃以辞赋名世,其作品兼具文学价值与政治功能,既是东汉初期政权建设的思想产物,也是汉代大赋从西汉 “体物” 向东汉 “言志” 转型的标志。尽管仕途多舛,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开创地位不可替代,尤其是《论都赋》对京都赋的范式确立,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