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俨,东汉吴郡馀杭人。好学,有德行。汉末世乱,尝种瓠以售,得钱造桥,不乐营利。以是乡人重之。
生平经历
张俨字子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年少时就很有名声,弱冠时已知名,历任显职。因博闻多识,被任命为大鸿胪。宝鼎元年(266 年),受命与五官中郎将丁忠出使晋国,吊祭司马昭。在洛阳时,贾充、裴秀、荀勖等人想要轻慢地刁难他,都不能使他屈服。他还与羊祜、何桢相结交友好。但在返回武昌的途中,张俨因病离世。
文学成就
张俨著有文集二卷(《隋书・经籍志》作一卷,今依《唐书・经籍志》),又著《默记》三卷(《补三国艺文志》载)传于世。《全三国文》收录有其《赋犬》《请立太子师傅表》《默记述佐篇》等言论,以及一篇失题的文章。其作品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历史影响
张俨作为吴国的重要官员和学者,在当时的吴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出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吴国与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展现了吴国的文化风貌和人才水平。此外,他的著作《默记》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资料。
历史评价
孙皓评:“今南北通好,以君为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 肯定了他的外交才能。
《吴录》评:“弱冠知名,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 称赞他年少成名且学识渊博。
同时,从他能与晋国的众多名士交锋而不落下风,也可看出时人对他的才学是认可和尊重的。他的儿子张翰、张勃也都善于写作,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俨对子女的教育和家族文化氛围的营造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