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彪(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东汉桓帝至灵帝时期),字进绪,吴郡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汉末年学者、文学家。他以清节闻名,擅长文辞,尤其以赋、论、书记等文体见长,其作品风格古朴典雅,思想上融合儒家伦理与道家修身理念,是东汉后期士大夫阶层 “清议” 风尚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经历
早年清修与入仕契机
高彪出身寒微,但少励志节,勤奋好学,“家本单寒,而修志笃学,为诸生所宗”(《后汉书・文苑列传》)。
早年隐居乡里,以清白节操闻名,后被郡府举荐为孝廉,经公车征拜为郎中,开启仕途。
仕途与清议活动
郎中与谏言:任郎中期间,因不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作《清诫》诗讽谏权贵,直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德行修养的重要性,虽未被采纳,却名震朝野。
外任县令与归隐:后外放为外黄令(今河南民权一带),在任期间 “以德化民”,颇有政绩。但因厌恶官场污浊,不久托病辞官,回归乡里,以著述、教授生徒终老。
文学成就
高彪现存作品以诗、赋、论为主,文风古朴,多含道德劝诫之意,现存文赋收录于《全后汉文》。
《清诫》诗:东汉清议的文学表达
体裁与内容:四言诗,仿《诗经》雅颂风格,开篇以 “天有大道,其理不忒。五常顺理,天地成德” 强调儒家伦理的永恒性,继而批判时人 “迷心徇欲,陷此罔极” 的贪腐之风,呼吁士人 “慎尔所修,守兹天则”。
意义:该诗是东汉后期士大夫 “清议”(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的文学化体现,被刘勰《文心雕龙》评为 “辞理纯正,有补风教”。
《送第五永为督军御史诗》:汉代赠别诗的典范
创作背景:友人第五永(字兴先)出任督军御史,高彪作此诗赠别,既表达对友人的期许,也暗含对时局的忧虑。
内容与风格:诗中以 “文武将坠,乃俾俊臣。整我皇纲,董此不虔” 勉励第五永整肃纲纪,语言庄重典雅,叙事与抒情结合,开汉代文人赠别诗之先河。
其他作品
赋作《酒德赋》以道家 “少私寡欲” 思想批判酗酒之风,结构上仿汉代大赋铺陈手法,但主旨转向修身养性,与同期赵壹《刺世疾邪赋》的批判风格异曲同工。
论说文《战国策叙》评析战国纵横家思想,主张 “崇仁义而抑权诈”,体现东汉儒学对诸子思想的整合。
历史影响
文学层面
高彪是东汉后期 “清议文学” 的代表,其作品将儒家伦理与文学创作结合,推动了诗歌、赋体向 “言志”“载道” 方向发展,影响了汉末建安文学中 “风骨” 精神的萌芽。
《清诫》诗的四言体制与道德主题,为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四言诗提供了创作范式。
思想与社会层面
其作品中 “以道德抗权势” 的精神,呼应了东汉后期太学生 “清议” 运动,成为士大夫阶层对抗宦官专权的思想武器之一。
“清白修身” 的理念影响了魏晋士族的家风建设,如无锡高氏家族后世以 “孝廉”“文学” 传家,追溯其源,高彪堪称奠基人。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范晔(《后汉书》):称其 “才高而性狷介,守道不阿”,赞其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风”。
刘勰(《文心雕龙》):在《明诗》篇中以高彪《清诫》为例,称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此处 “五言” 或为 “四言” 之误,但足见推崇)。
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评价其 “以诗赋为清议之器,可谓文以载道”。
争议与局限
因作品多为道德说教,后世有学者认为其文学性不及同时期的赵壹、蔡邕,如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 “质直少文,殊乏风致”。
仕途短暂且未参与重大政治事件,其历史影响力更多限于文学与思想领域,而非实际政治变革。
后世纪念
无锡惠山古镇现存 “高子水居” 遗址,为纪念高彪及其后世子孙高攀龙(明代东林党领袖)而建,体现其家族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总结
高彪作为东汉后期 “清议派” 文人的代表,其作品既是时代政治危机的反映,也是士大夫阶层道德自觉的体现。他以文学为武器批判现实、弘扬伦理,虽在辞藻华丽程度上不及两汉大赋,但 “文以载道” 的创作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走向。尽管史载事迹有限,但其 “清白守节” 的形象与文学成就,仍在东汉文学史与士大夫精神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