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躬

息夫躬

息夫躬(?— 前 3 年),西汉末年大臣,字子微,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孟州)人。他出身寒微,却以权谋和投机跻身朝堂,因告发诸侯王 “谋反” 闻名,是西汉末年外戚专权、政治腐败背景下的典型投机者。其生平充满争议,《汉书》有传,记载了他从平民到权贵再到覆灭的戏剧性人生。

生平经历

寒微出身与投机发迹

息夫躬早年家境贫寒,以 “明经”(通晓儒家经典)入仕,初任郎官。汉哀帝即位后(前 7 年),外戚丁氏、傅氏与王氏(王莽)势力角逐,朝政动荡。息夫躬敏锐抓住机会,与同乡宠臣孙宠联合,告发东平王刘云与其王后行 “巫蛊祝诅” 之事(以巫术诅咒皇帝)。此案经朝廷审理,刘云自杀,家族被诛,息夫躬因 “告发有功” 被封为 宜陵侯,拜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成为皇帝近臣,一时权倾朝野。

朝堂争斗与权力巅峰

得势后的息夫躬恃宠而骄,频繁参与朝政,甚至干预军事。他曾建议汉哀帝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主张 “先发制人” 攻打单于,虽未被完全采纳,却展现了其激进的政治风格。他与丞相王嘉、大司马傅喜等重臣关系紧张,利用皇帝信任排挤异己,成为朝堂上的 “政治暴发户”。

失宠下狱与惨死

汉哀帝后期(前 3 年),息夫躬因言行跋扈渐失圣心,加之天象异常(如流星划过)被视为 “灾异”,政敌趁机弹劾他 “荧惑圣听、离间亲藩”。哀帝将其下狱治罪,息夫躬在狱中 “惶恐自杀”,死后家产被抄没,妻儿流放合浦(今广西北海)。其兴衰历程宛如西汉末年政治乱象的缩影。

文学成就

息夫躬的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奏疏和辞赋方面,现存作品虽少,但风格鲜明:

奏疏:功利性与煽动性

他的奏疏以告发东平王的《劾东平王刘云疏》最为著名,文中极力渲染 “祝诅谋反” 的威胁,用词夸张、逻辑牵强,却成功打动皇帝,体现了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文风。此类奏疏虽非文学佳作,却成为研究西汉酷吏政治的典型文本。

辞赋:《绝命辞》的悲剧色彩

下狱后,息夫躬作《绝命辞》,以楚辞体抒发愤懑,文中感叹 “玄云泱郁,将安归兮”,控诉 “丛棘戕人,欲活不能”,情感激烈,充满悲剧基调。此赋被《汉书》收录,成为其唯一传世的文学作品,后世评价其 “文如其人,锋芒毕露而少含蓄”。

历史影响

加速宗室与皇权的裂痕

息夫躬通过告发诸侯王邀功,加剧了西汉末年皇室内部的猜忌。东平王案后,其他诸侯王人人自危,中央与地方的离心力增强,进一步削弱了刘氏宗族对皇权的支持,为外戚王莽篡汉埋下伏笔。

政治投机的负面示范

他以平民之身凭借诬告跻身权贵,开创了 “以告密博富贵” 的恶劣先例,助长了朝堂上攀附权贵、构陷他人的歪风邪气,成为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学术史的侧面价值

息夫躬的奏疏和《绝命辞》被《汉书》《文选》等文献收录,为研究西汉晚期的政治生态、士人心态及辞赋演变提供了鲜活案例,尤其是其作品中展现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成为分析汉末社会思潮的切入点。

历史评价

史书中的批判态度

《汉书》将息夫躬与孙宠并列立传,称其 “内幸贵戚,外结诸侯,上假天时,下因人事,以售其奸”,直斥其为 “奸佞小人”。班固评价他 “卒以奸穷,熏以就毙”,认为其覆灭是咎由自取。

后世争议与反思

负面典型:历代学者多将息夫躬视为 “投机分子” 的代表。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感叹:“夫以告讦取爵禄者,何足道哉!” 指出其行为违背儒家 “忠恕” 之道。

时代产物论:近代学者则认为,息夫躬的崛起与覆灭,本质是西汉末年皇权衰微、外戚专权下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道德缺陷所致,更反映了专制制度下官僚体系的结构性腐败。

总体而言,息夫躬是西汉末年政治畸形化的产物。他的一生虽短暂却极具戏剧性,其投机钻营的行为虽遭千古唾弃,却也成为观察西汉帝国崩塌前社会乱象的一面镜子。从文学角度看,其作品虽非上乘,却以独特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汉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两汉诗人
两汉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