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刘恒出生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3 年)。其母薄姬原是魏王魏豹妾室,魏豹被汉将曹参等俘杀后,薄姬被俘入织造府,后被刘邦纳入后宫。刘恒八岁时,被立为代王,前往代地生活。刘邦逝世后,吕后掌权,薄姬因极少见到高祖,得以出宫前往代地与刘恒团聚。
登基称帝: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 180 年),吕后逝世,陈平、周勃等铲除吕氏集团,因刘恒是刘邦亲子,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其母薄姬谨慎善良,被迎立为帝。刘恒经过与薄姬磋商、占卜等,又派人打探情况后,前往长安继位。
在位时期:继位后,刘恒首先封赏铲除吕氏势力、拥护自己登基的有功之臣。在位期间,他面临着诸侯王势力壮大的问题,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先后叛乱,均被镇压。他还采用贾谊建议,分割诸侯王势力,如把齐国分割成六个小国,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并采用 “以亲制疏” 策略,对异姓诸侯王进行压制。同时,刘恒也致力于抗击匈奴,多次组织军队抵御匈奴南下劫掠。
因病逝世: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 157 年 7 月),刘恒在长安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临终前遗诏要求葬礼从简,后宫夫人以下嫔妃遣散回家。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文学成就
刘恒在文学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创作成就。不过,他在位期间推行的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文学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当时出现了如贾谊、晁错等著名的文学家和政论家,他们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废除苛刑,如废除连坐法、黥、劓、刖等残酷刑罚,修订《九章律》,赢得民心;改革任用官吏旧例,选贤纳谏,使张释之、周亚夫等名臣武将得以提拔;实行德治天下,下令大赦天下、赏赐财物,抚赏制度延续至西汉后世;宣扬孝道,设置《孝经》博士,使孝观念深入人心,巩固了统治。
经济方面: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亲自率群臣耕种,减免田租,改革赋役制度,将百姓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算赋也有所减少,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汉代国库日益富足;将重农抑商政策改为重农宽商政策,开放山林川泽,废除关卡验符,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文化方面: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为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多数学者认为刘恒统治期间,与周邻修睦,使汉朝四境殷实富裕,礼义之风盛行,有利于国家休养生息和百姓生活安定。他厉行节俭,曾因修建露台需花费百金而放弃,认为这是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负面评价:有学者认为他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存在弊端,对同姓诸侯王采取姑息政策,导致诸侯王分权问题依然存在,间接引发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还有人认为他的统治只是按前人之规行事,没有特别突出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