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

刘珍

刘珍(约公元 1 世纪末 —2 世纪中叶),字秋孙(一作秘孙),东汉宗室、学者、史学家,南阳郡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兄刘縯(刘演)的曾孙。他历经安帝、顺帝两朝,以才学著称,在史学、经学领域贡献突出,是东汉中期重要的文化人物。

生平经历

宗室出身与入仕

刘珍出身东汉宗室,因血缘关系被封为 谒者(宫廷侍从官),后升任 尚书侍郎,参与宫廷文书处理。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 年),因通经术被征召进入 东观(东汉皇家藏书与修史机构),成为专职史官,开启学术生涯。

修史与经学活动

参与撰修国史:永初四年(110 年),刘珍受诏与谒者仆射刘騊駼、校书郎刘毅等人共同撰修《汉记》(即《东观汉记》),负责整理光武帝至安帝时期的史事,补写纪、表、名臣传等内容。

经学与礼仪研究:他精通《春秋》《易》等经典,曾与博士马融等共同校订儒家经籍文字,参与制定朝廷礼仪制度,尤其在宗庙祭祀、婚丧礼俗方面有深入研究。

仕宦进阶与晚年

刘珍历任 侍中(皇帝近臣)、 越骑校尉(禁军将领)等职,后因年老多病,请求退职,朝廷赐以 大夫禄 归家。其生卒年不详,约在汉顺帝时期(126—144 年)去世。

文学成就

史学贡献:《东观汉记》的核心编纂者

刘珍是《东观汉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该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官修史书,与《史记》《汉书》并称 “三史”。他主持补写的篇目包括《光武帝纪》《安帝纪》《名臣列传》《儒林列传》等,为后世研究东汉早期历史奠定了基础。其修史风格注重史料考证,文风简明扼要,对人物评价客观,被《后汉书》等史书借鉴。

经学与文献整理

刘珍参与校订《五经》文字,纠正当时经籍传抄中的讹误,推动经学文本的规范化。

著有《释名》(一说为刘熙所著,存疑),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专著,以音训解释名物,探讨字词的来源,如 “楼,言牖户洞开,凄凄然也”,对语言学和古代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文集与奏疏

刘珍著有文集《刘珍集》,今已散佚,仅存《上疏谏作昌陵》《上言定礼乐》等奏疏片段,收录于《全后汉文》。其文章以经术为根基,强调礼制与德政,文风典雅庄重。

历史影响

史学体系的构建

刘珍在《东观汉记》中的工作确立了东汉官修史书的体例,为后来《后汉书》的成书提供了原始史料。该书作为东汉 “国史”,在当时被广泛传播,成为士人了解本朝历史的重要途径。

经学与礼仪的规范化

他对儒家经典的校勘和礼仪制度的修订,强化了东汉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尤其在安帝时期 “儒学复兴” 的背景下,推动了经学与政治的结合,巩固了王朝的文化正统性。

宗室学者的示范作用

刘珍以宗室身份投身学术,打破了东汉宗室 “不得典政” 的常规,为后世宗室文人(如三国时期的曹植、刘备等)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先例,体现了东汉 “儒宗贵族化” 的趋势。

历史评价

范晔《后汉书》的评价

《后汉书》虽未为刘珍单独立传,但在《儒林列传》《文苑列传》中提及他 “博学好古,参与东观著述”,肯定其在史学与经学领域的权威性。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史通》中称《东观汉记》“广集学徒,大为刊益”,间接赞誉刘珍的修史功绩。

后世学者的评价

清代朴学家王先谦:在《东观汉记校注》中称刘珍 “典校秘书,有功经史”,认为其校勘经典、修撰国史的工作具有深远学术价值。

现代学者评价:刘珍被视为东汉 “学者型官僚” 的代表,其学术活动兼具政治服务与文化传承双重属性,反映了东汉中期 “以文治国” 的政治理念。

总体而言,刘珍在史学、经学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东汉文化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修史实践奠定了东汉官史的基础,其学术思想则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的深度融合,对东汉社会的文化建构产生了长期影响。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先秦诗人
两汉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