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的书香世家,为北魏皇族后裔。自幼过继给叔父元格,4 岁读书,8 岁能诗,有神童之称。11 岁时随父在冀州得到翰林侍读学士路锋赏识,14 岁师事陵川学者郝天挺,17 岁时元格被罢免陵川令,仍留陵川直至他完成学业。

科举入仕:16 岁开始参加科举,多次不中。兴定五年(1221 年)中进士,却因被诬为 “元氏党人” 辞官回登封。哀宗正大元年(1224 年),经赵秉文等人贡举,以优异成绩得中宏词科,任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此后还担任过镇平令、南阳县令等职,在任上扩建县衙、加强治安、奏请减免赋税等。

金元易代:天兴二年(1233 年),蒙古军围困汴京,元好问被困城中。金朝哀宗逃离京城后,崔立投降蒙古,元好问被逼撰写新碑文为蒙古军歌功颂德。天兴三年(1234 年)金朝灭亡,元好问作《箕山》《琴台》二诗,获赵秉文嘉赏,号称 “元才子”。

晚年生活: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未在元朝任职,而是致力于收集金代史料,编纂了《壬辰杂编》《中州集》等,为金史编纂奠定基础。

文学成就

诗歌:诗学主张以诚为本,追求真实,推崇自然,提倡高雅风格。其诗题材广泛,丧乱诗深刻反映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如《岐阳》等,具有以诗存史的价值;同时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咏物之作,风格多样,既有慷慨悲壮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

词:是金代及古代词坛中罕见的既有理论又有佳作的词人。主张词应具备言志抒情功能,与诗同等重要,强调以性情评判词的优劣。其词风自由灵活,涵盖多种风格,《摸鱼儿・雁丘词》是其代表作之一。

小说:志怪类小说集《续夷坚志》在金、元文学中独树一帜。内容虚实融合,包含神话、仙侠、鬼怪等元素,兼具传奇性与现实性,篇幅短小但情节起伏。

散曲:虽自度曲数量不多,但在元初曲坛开启了文人自度曲的风气。其散曲作品在学问品格和语言文字方面造诣深厚,如《骤雨打新荷》等。

历史影响

文学传承:作为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 “北方文雄”,对金元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传统诗歌、词、小说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史料保存:编纂的《壬辰杂编》《中州集》等书籍,保存了大量金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金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对元代修撰宋、辽、金、元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评价

文学大家:元好问在文学上的成就备受赞誉,他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文化传承者:在金元易代的动荡时期,他以一己之力收集史料、编纂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歌理论贡献者:他的诗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诗学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宋代诗人
元代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