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城内的文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八岁开始在乡塾读书,后又到州学教授刘微之处读书。少年时代阅读儒家经典,同时接触佛家、道家著作。
宋仁宗时期: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与苏辙随父进京应试,次年正月,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其文章受主考官欧阳修大力赞赏,因欧阳修误认是弟子曾巩的文章,将其定为第二名,后礼部复试苏轼以 “春秋对义” 获第一名,三月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以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考入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英宗时期:治平二年(1065 年)正月,苏轼解任还朝,任殿中丞差判登闻鼓院。后参加馆阁考试,获三等评价授直史馆。但随后苏轼之妻王弗去世,次年父亲苏洵也卒于京师,苏轼与弟弟苏辙护送父亲灵柩回四川服丧。
宋神宗时期:熙宁二年(1069 年),苏轼回到京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多次上书,遭到变法派不满。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捕回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期:元祐元年(1086 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后被召还入朝,先后升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因朝中新旧两党攻击,苏轼屡次请求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元祐七年(1092 年),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 年),宋哲宗亲政,苏轼请求出知边郡重镇,任定州知州。元祐九年(1094 年),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打击对象,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
宋徽宗时期: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病逝于常州,后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也有抒发个人情感、人生感慨的诗篇,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词作方面:对词体进行全面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地位,开创豪放派词体。其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婉约词章,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
散文方面: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行文如行云流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影响
文学领域:其诗歌、词作、散文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了宋代及后世文学的发展。
书法绘画: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绘画方面,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为 “文人画” 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文化传承:苏轼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后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历史评价
文学巨匠: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文学成就得到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千古第一文人” 等美誉体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
豁达乐观的代表: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和磨难,苏轼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境界为后世所称道和敬仰,成为人们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积极面对生活的榜样。
文化符号:苏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代表了北宋文化的高度和深度,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