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姬(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为汉少帝刘辩的妃子(会稽王妃)。她出身官僚家庭,父亲为东汉议郎唐瑁,因丈夫刘辩被废杀、自身经历坎坷而闻名,是东汉末年动荡政局下女性命运的典型缩影。
生平经历
婚姻与身份
唐姬在汉少帝刘辩为陈留王时嫁给他,初为王妃。中平六年(189 年),汉灵帝去世,刘辩即位为帝(少帝),唐姬成为皇后。但同年,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斗争激化,董卓入京掌控朝政,废少帝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唐姬随之被废为弘农王妃。
丈夫遇害与守节
初平元年(190 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担心刘辩被利用,遂派郎中令李儒毒杀刘辩。临终前,刘辩与唐姬诀别,嘱咐她 “自爱,从此长辞”。刘辩死后,唐姬返回故乡颍川(今河南禹州),独居守节,不再改嫁。
被迫改嫁与获救
后来,李傕攻破长安,控制东汉朝廷,听闻唐姬美色,欲强娶她为妻。唐姬坚决不从,以死相抗,并告知自己曾为王妃的身份。李傕最终未敢强逼。汉献帝刘协得知此事后,感其节义,封她为 “弘农王妃”,并下诏让她居住在宫中,以王妃之礼供养。
文学成就
唐姬并无明确的文学作品传世,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后汉书・列女传》。她的文学关联更多体现在历史叙事中:
唐代诗人罗隐曾作《帝幸蜀》(一作《感事》),以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暗喻唐姬与杨贵妃的命运对比,借古讽今。
明代文人冯梦龙在《情史》中收录其事迹,称她 “节义可风”,使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历史影响
女性节义的象征
唐姬在丈夫遭害后坚守贞节,抗拒权贵逼婚,成为东汉末年 “烈女” 形象的代表。《后汉书・列女传》将其事迹列入,强化了儒家伦理对女性 “贞节” 的推崇,对后世封建礼教中女性道德标准的构建有一定影响。
政局动荡的见证
唐姬的命运与东汉末年皇权更迭、军阀混战紧密相连。她从王妃到废妃、再到被迫改嫁的经历,折射出汉末中央集权崩溃、外戚与宦官势力交替掌权的混乱政局,成为研究东汉末年社会史的重要个案。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后汉书・列女传》赞其 “遭离会祸,义不存身,晏婴之忠,盖亦此类”,将她与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婴的忠诚相比,高度肯定其节义。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及唐姬时,感叹 “东汉之末,妇节烈而臣节堕”,以唐姬的贞烈对比汉末大臣的贪腐妥协,凸显政局之黑暗。
后世争议
部分现代学者认为,唐姬的 “节义” 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其故事被史书塑造为道德楷模,实则掩盖了女性在乱世中的被动与悲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强权压迫下坚守尊严的选择,仍体现了古代女性少有的勇气与韧性。
总结
唐姬虽无文学传世,但其人生轨迹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乱局与社会伦理,她的节义形象被史书强化为道德符号,成为研究汉末历史与女性角色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