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经历

早年游历与母丧之痛

吴起出身卫国贵族家庭,早年 “家累千金”,却因求仕不得而倾家荡产,遭乡邻讥笑。他杀谤者三十余人后逃离卫国,临行对母发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至鲁国学儒,师从曾参(一说曾申),后因母丧未归(一说 “母死不葬”)被曾子视为 “不孝”,逐出师门,遂弃儒学兵。

仕鲁:杀妻求将与遭谗出走

公元前 412 年,齐国攻鲁,吴起为求鲁君任用,竟杀身为齐女的妻子以表忠心,史称 “杀妻求将”。他率军大败齐军,却因鲁君猜忌其 “贪而好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加之卫国出身受歧视,最终被迫离鲁。

仕魏:打造 “魏武卒” 与河西守土

约公元前 409 年,吴起投奔魏文侯,开启人生巅峰:

军事成就:任西河郡守期间,训练出战国第一强军 “魏武卒”(重装步兵,配备精良甲胄、戈矛与弩箭,考核严苛),创下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吴子・图国》)的战绩。

政治作为:在河西地区推行法治,发展生产,修筑要塞(如吴城),使魏国西拒强秦、北击赵韩,成为战国初期霸主。

与商鞅的交集:其在魏的改革实践(如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奖励耕战)为后来商鞅变法提供了借鉴。

遭谗奔楚:主持 “吴起变法”

魏文侯死后,吴起因与魏武侯宠臣公叔痤不和,被迫流亡楚国。楚悼王素闻其才,任命为令尹(相国),支持其推行变法:

核心措施:

削弱贵族:废除世袭爵禄,取消三代以后贵族的特权,将无业贵族迁徙至边疆垦荒。

精简机构:裁撤冗余官吏,削减俸禄,提升行政效率。

强兵政策:整顿军备,奖励军功,确立 “无功不受禄” 原则。

变法成效:短期内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楚国国力大振,威慑诸侯。

变法代价:触动旧贵族利益,楚悼王死后(公元前 381 年),贵族们发动兵变,用箭射死吴起,变法随之失败。

文学成就

吴起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中,该书与《孙子兵法》并称 “孙吴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

内容与核心思想

全书共 48 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等 6 篇),以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的问答形式写成,涵盖战争观、治军原则、战术策略等。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强调政治与军事并重,认为 “国富兵强” 需以 “道、义、礼、仁” 的德政为基础,反对单纯依赖武力。

“治兵之要”:提出 “以治为胜”,主张严格训练(如 “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赏罚分明(“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并重视将领 “威、德、仁、勇” 的综合素质。

历史地位

唐代将《吴子》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宋代定为武学必读教材,其 “审敌虚实”“因形用权” 等理念影响后世兵家(如李靖、戚继光)。

书中 “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的治军思想,体现了对士兵士气与凝聚力的重视,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历史影响

军事领域的革新者

魏武卒制度:开创职业化军队先河,其 “选兵、练兵、励兵” 体系成为后世军队建设的范本,如汉代 “羽林卫”、唐代 “神策军” 均受其影响。

战术思想的突破:强调 “审敌虚实”“因敌制胜”,反对盲目作战,其指挥的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政治改革的先驱者

吴起变法虽短寿,却为战国变法潮奠定基调:其 “废世袭、裁冗官、奖军功” 等举措直指贵族特权,比商鞅变法早近三十年,为后者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如商鞅 “徙木立信” 与吴起 “立木为信” 的安民手段相似)。

对楚国的双重影响:变法期间楚国疆域扩张至巅峰,但贵族势力反扑导致人亡政息,折射出战国时期新旧势力博弈的残酷性。

思想文化的交织符号

吴起兼具儒家(早期学儒)、法家(变法重法)、兵家(军事理论)多重色彩,其复杂形象反映了战国 “士” 阶层的流动性与思想融合趋势。

后世文人对其评价两极:司马迁称其 “刻暴少恩”,但李贽赞其 “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凸显其务实能力与道德争议的矛盾性。

历史评价

时人与先秦评价

魏文侯称其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肯定其才能而贬斥德行。

韩非子将吴起与商鞅并列,视为 “法术之士” 代表,称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强调改革对国家强弱的决定作用。

荀子在《议兵》中对比各国军队,认为 “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肯定吴起训练的 “武卒” 曾为魏国 “四世有胜” 的根基。

后世帝王与学者评价

唐太宗将吴起列入武庙 “十哲”(与孙武、韩信等并列),宋代追封其为 “广宗伯”,彰显其军事地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判其 “杀妻以求将,散金以求官,母死不赴丧”,斥为 “残忍薄行” 之人,反映儒家对其道德缺陷的否定。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将吴起与商鞅、王安石并列为 “中国六大政治家”,认为其变法 “实为秦汉以降官僚政治之先驱”。

争议焦点

“才德之辩”:吴起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备受推崇,但其 “杀妻求将”“母死不葬” 等行为违背儒家伦理,成为后世 “能力与道德如何平衡” 的讨论样本。

改革者的悲剧宿命:其变法失败被视为战国时期旧贵族势力强大的缩影,而 “人亡政息” 的结局也成为后世改革者(如王安石、张居正)的历史镜鉴。

总结

吴起是战国乱世中 “以才取势” 的典型代表:他以惊世之才纵横三国,既打造了无敌之师,又掀起激进改革;既留下 “孙吴兵法” 的军事遗产,又背负 “刻暴少恩” 的道德争议。其一生折射出战国 “士” 阶层的进取精神与现实困境 ——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能力与道德的冲突、改革与守旧的博弈,最终造就了这位 “功过参半” 的传奇人物。从军事制度到政治改革,从思想融合到历史评价,吴起的遗产至今仍在引发关于 “实用主义” 与 “价值理想” 的深刻思考。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先秦诗人
先秦诗人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