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错,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直言敢谏、力主削藩闻名,是西汉中央集权化改革的关键人物。其思想深刻影响了汉初政治格局,但最终因削藩引发 “七国之乱”,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结局惨烈。
生平经历
早年学习与仕途
晁错早年研习法家思想,后奉汉文帝之命从伏生学习《尚书》,成为兼通儒法的奇才。
文帝时期,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博士等职,因善辩多智深受太子刘启(汉景帝)信任,被称为 “智囊”。
文帝时期的政见
多次上疏提出改革主张,如《言兵事疏》分析汉匈军事优劣,提出 “以蛮夷攻蛮夷” 的边防策略;《论贵粟疏》主张重农抑商、纳粟拜爵,巩固农业根基。
建议文帝削夺诸侯封地,加强中央集权,但未被完全采纳。
景帝时期的削藩与悲剧
景帝即位后,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再次上疏《削藩策》,指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力主削减诸侯封地。
公元前 154 年,吴、楚等七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发动叛乱(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战乱,听信袁盎建议,将晁错腰斩于市,时年 46 岁。
晁错死后,七国之乱并未平息,景帝派周亚夫率军平定叛乱,最终证明晁错削藩策略的正确性。
文学成就
晁错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政论文写作,其作品风格犀利深刻,逻辑严密,兼具法家的冷峻与儒家的务实:
代表作
《论贵粟疏》:系统阐述重农政策,提出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被班固称为 “通达国体” 的名篇。
《削藩策》:分析诸侯割据之弊,言辞激烈,成为汉初中央集权思想的经典文献。
《言兵事疏》:结合实际探讨军事战略,提出 “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 等军事思想。
文学特点
善用对比、排比增强论证力度,如《论贵粟疏》中对比农夫与商人的贫富差距,极具感染力。
文风直切时政,不避锋芒,体现 “汉赋” 之外的政论散文高峰。
历史影响
政治改革的先驱
晁错的削藩主张虽引发短期动荡,却为汉武帝时期推行 “推恩令” 彻底解决诸侯问题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等政策,成为汉代 “强干弱枝” 治国理念的核心。
思想遗产
其政论文被《汉书》大量收录,成为研究汉初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他融合儒法的治国思路,影响了汉代 “霸王道杂之” 的统治策略。
悲剧象征
晁错之死成为 “忠臣蒙冤” 的典型案例,后世常以他为喻,感叹改革者的命运坎坷。如苏轼评价:“世言晁错之死,人皆悲之,为错计者,亦谓之宜亡也。”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班固(《汉书》):肯定其才识,称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认为他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是忠直之臣。
司马迁(《史记》):虽未单独为其立传,但在《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其 “峭、直、刻、深” 的性格,暗示其悲剧源于刚直少柔。
后世评价
正面:宋代苏轼认为 “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其意非错也”,肯定其政治远见;明代李贽称他为 “盖世之功臣”。
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他 “急于求成”“不知权变”,如《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认为,晁错 “欲遽削之,以招大祸”,未能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历史定位
晁错是汉初新旧制度交替期的关键人物,其思想与实践既体现了新兴中央集权王朝的进取精神,也暴露了改革者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局限性。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必然,也是专制皇权下改革者的共同宿命。
总结
晁错以 “削藩” 闻名,以悲剧落幕,但其政治理想深刻改变了西汉的历史走向。他的政论文章至今仍是研究汉初政治的重要文献,而他的命运则成为后世探讨改革与风险、忠直与权术的经典样本。正如王夫之所言:“晁错之死,非错之罪也,景帝之过也”,其评价至今仍具争议,却无损于他作为中国古代改革先驱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