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生平经历
商人起家:从濮阳到邯郸的政治投机
吕不韦早年以经商为业,“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在赵国邯郸偶遇秦国质子嬴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其 “奇货可居”,遂以重金结交。他通过贿赂秦国华阳夫人(无子),促成子楚被立为太子继承人,并将自己宠妾赵姬(一说为舞姬)赠予子楚,后赵姬生子嬴政(即秦始皇)。此阶段展现了吕不韦 “以商入政” 的权谋智慧。
拜相封侯:秦国的实际掌权者
子楚时期:公元前 250 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被拜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他主张 “义兵”,派蒙骜等将领攻韩、赵、魏,扩大秦国疆域,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
嬴政时期:公元前 247 年,庄襄王病逝,13 岁的嬴政继位,吕不韦以 “仲父” 身份摄政,独揽朝政。他延续扩张政策,攻取东周国,终结周王朝统治,并广招门客,编纂《吕氏春秋》,试图以 “杂家” 思想整合诸子,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理论支撑。
权盛而衰:从巅峰到自杀的悲剧
嬴政成年后,吕不韦因与赵姬(太后)私通及引荐嫪毐(假宦官,与太后生子)之事逐渐失势。公元前 238 年,嫪毐谋反事发,吕不韦受牵连被免去丞相之职,迁居封地河南。后因各国使者频繁往来问候,嬴政担心其叛乱,写信斥责:“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命其迁蜀地。吕不韦深知大势已去,饮鸩自尽,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文学成就
《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吕不韦执政期间,召集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分十二纪(按月令排列,对应天时)、八览(论政治哲学)、六论(述道德伦理),共 20 余万字。其内容特点如下:
兼收并蓄:以道家思想为基调,融合儒家的礼制、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名家的逻辑等,主张 “一则治,异则乱”(《不二》),试图构建统一的治国理论。
经世致用:强调 “法天地”“顺民心”,反对严刑酷法,如《孟春纪》主张 “省徭役,薄赋敛”,《贵公》篇提出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具有民本思想色彩。
文化价值:保存了大量先秦佚文,如《古乐》《本味》记载音乐、饮食起源,《察今》篇 “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等寓言成为后世成语典故,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
“一字千金” 的传播策略
《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将其公布于咸阳城门,宣称 “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虽未必真有改动者,却借此制造舆论焦点,使其思想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学术营销” 案例之一。
历史影响
政治格局的塑造者
助力子楚、嬴政两代君主继位,加速了秦国权力交接的稳定性,为秦始皇亲政后统一六国扫除了部分障碍。
执政期间推行 “义兵” 理论(主张战争需 “禁暴止乱”),与秦国传统的法家 “耕战” 政策形成互补,客观上减轻了部分战争对民生的破坏。
文化整合的先驱者
《吕氏春秋》打破学派壁垒,提出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不二》),是战国末期 “大一统” 思想在文化领域的预演,为汉代 “霸王道杂之” 的治国模式提供了理论雏形。
其科技与哲学内容(如《圜道》篇对天体运行的猜想、《别类》篇的化学变化观察)反映了战国末期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珍贵的思想史价值。
权力与资本的历史标本
吕不韦以商人身份干预政治,开创了 “以财换权” 的特殊路径,其兴衰折射出战国时期 “士商阶层” 与贵族集团的博弈,成为后世 “官商勾结” 的典型案例。
他的悲剧结局(因君权猜忌而死)预示了专制皇权下权臣的普遍命运,对秦汉政治伦理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
史书与传统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 “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既肯定其政治才能,也批判其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的野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吕氏春秋》归入 “杂家”,称其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暗含对其思想驳杂的微妙态度。
传统士大夫多以 “奸商”“权臣” 视之,如宋代朱熹认为其 “专欲侥幸取富贵”,将其与嫪毐并列为 “乱世之祸根”。
近现代的重新解读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吕不韦 “代表着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吕氏春秋》的 “贵生”“节欲” 思想与道家养生观相通,具有反对暴政的积极意义。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评价其 “以私门养士而对抗公室”,认为其门客集团是战国末期 “游士政治” 的缩影,客观上推动了学术下移。
当代史学界多肯定其文化贡献,如张岱年认为《吕氏春秋》“体现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指出其政治投机本质与专制皇权的不可调和性。
争议焦点
秦始皇生父之谜:《史记・吕不韦列传》称赵姬怀孕后才被赠予子楚,暗示嬴政实为吕不韦之子(“仲父” 之称亦成佐证)。此说被后世小说家演绎(如《东周列国志》),但《史记・秦始皇本纪》仍称嬴政为子楚之子,正史记载矛盾,成为千古疑案。
思想的实用性与矛盾性:《吕氏春秋》主张 “无为而治”,却又强调法治,被质疑 “杂而不精”。有学者认为,这种矛盾恰是战国末期士人面对 “大一统” 趋势时的理论探索,虽未被秦国采纳(秦始皇更倚重法家),却为汉初黄老之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总结
吕不韦是战国时代 “跨界” 奇才的缩影:作为商人,他以资本撬动政治;作为政治家,他以权术推动统一;作为思想家,他以杂家整合百家。其一生充满戏剧冲突 —— 从 “奇货可居” 的投机者到 “仲父” 权臣,从《吕氏春秋》的编纂者到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既书写了 “一字千金” 的文化传奇,也成为专制皇权碾压性力量的注脚。尽管后世对其评价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战国末期的政治走向与文化脉络,堪称中国历史上 “最具争议的实用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