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1-2]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
生平经历
少年时期:项羽年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后学兵法,但也只是略知其意,不肯深入钻研。他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忌惮他。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见其仪仗威严,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也”,让叔父项梁对他另眼相看。
起义反秦: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项羽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各诸侯军纷纷归附,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项羽进入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宫室。
分封诸侯: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分封十八路诸侯。但随后部分诸侯举兵反楚,刘邦也借机平定三秦,项羽与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楚汉相争:汉二年(公元前 205 年),项羽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精兵大败刘邦的汉军。但刘邦此后逐渐稳住阵脚,与项羽长期对峙。双方在成皋等地多次交战,互有胜负。汉四年(公元前 203 年),项羽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垓下悲歌:汉五年(公元前 202 年),刘邦毁弃盟约,追击项羽。项羽军队被围垓下,楚军兵疲粮尽,又听到汉军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被汉军占领,士气崩溃。项羽悲唱《垓下歌》,虞姬唱和后自刎。项羽率八百余骑兵突围,最后逃至乌江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
文学成就
项羽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其《垓下歌》堪称经典:“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短短几句,既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又抒发了他在绝境中的无奈和对虞姬的深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影响
推动历史进程:项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领导的军队是推翻秦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巨鹿之战的胜利,消灭了秦军的有生力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为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军事思想影响:项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运用骑兵作战,在战场上常常能以少胜多。他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策略对后世军事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影响,被视为军事战略与领导力的研究对象。
文化符号意义:项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着英雄主义、悲壮情怀和对尊严的坚守。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学、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如京剧《霸王别姬》等,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内涵。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评价项羽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在反秦战争中的卓越贡献。李清照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赞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和英雄气概。
负面评价:项羽也被批评有诸多缺点,如性格残暴,他屠戮咸阳、烧毁秦宫、杀害子婴等行为,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此外,他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分封诸侯导致天下再次陷入纷争;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建议,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