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1044 年 – 1076 年),字元泽,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大臣、思想家,是宰相王安石之子,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 “临川三王”。
生平经历
少年早慧:自幼聪明,据说 20 岁前就已著书数万言,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学识。其未冠时就对儒家经典、道家思想等有深入研究,为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步入仕途:治平四年(1067 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县尉。神宗熙宁年间,凭借父亲王安石的地位以及自身的才学,受到邓绾、曾布的举荐,出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等职,后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参与变法:积极支持父亲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 ,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婚姻悲剧:王雱娶庞氏为妻,婚后因王雱疑心病重,怀疑妻子不忠,对其幼子也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幼子夭折,庞氏凄苦不堪。王安石心疼儿媳,做主让王雱与庞氏离婚,并将庞氏改嫁。
英年早逝:熙宁九年(1076 年),王雱因病疽病故,年仅三十三岁,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 年),追封临川伯。
文学成就
诗词创作:其诗词写得清新自然,颇有父风。如《绝句》“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致。其词作《眼儿媚》中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以及《倦寻芳》中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 等句,清新婉倩,被赞为蕴藉婉媚,在北宋词坛具有一定特色。
著述颇丰:著有《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20 卷、《论语解》10 卷、《孟子注》14 卷等,还曾受诏撰《诗义》《书义》等。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在儒、道等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对当时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历史影响
推动变法:作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王雱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对变法的实施和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宋的政治走向和社会发展。
学术传承:其学术思想以儒道为主,是荆公 “新学” 的重要辅翼,对北宋的学术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一定关注,为后人研究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术流派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从其见识和行事来看,具有年轻政治家的风采;从著述来看,是一位著述颇丰、思想和学术成就较高的早熟的哲学家兼学者。时人称作 “小圣人”,可见其在当时的才学和声誉。如刘克庄称其诗有乃翁思致,薛砺若认为其词较王安石蕴藉婉媚,这些评价都肯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负面评价:王雱因疑心病导致家庭悲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价。其性格中的偏执和多疑,使其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出现严重问题,也反映出他在个人情感和心理方面的缺陷,这与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